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比好成绩更重要观点
2017年10月27日,呼和浩特,中学生做互助游戏,两人一组,分别戴眼罩与口罩,互助通过障碍。当日,“幸福——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主题心理拓展活动在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举办,拓展活动课包括组织学生观看生命珍贵主题视频、开展互助游戏、书写幸福清单等环节,旨在让孩子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把握幸福。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日前,由昆明市西山区向阳花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西南积极心理学推广中心品格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积极心理学学习论坛上,一直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专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席居哲指出,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培养积极心理远比好成绩更重要,它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那么,为什么教育需要积极心理学呢?
抑郁在青少年中发生率上升
席居哲提供了一组北京相关教育科学部门公开发表的数据:中国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其中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在青少年群体中,女孩有抑郁问题的较多,而他们中约有25%的人生活在发达地区。
美国研究者的调查也显示,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青少年中这一比例可能上升至5%~10%。10岁以前男孩女孩患病比例相当,1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加,女孩患病率逐渐增加,男孩女孩患病比例接近1∶2。
儿童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注意力、学习效率显著降低,情绪不稳、易激惹或情绪失控;自我评价过低、自责,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对此,席居哲提供了一组数据:2007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样本的6.5%。广东疾控中心曾对广州市10所小学的全体五、六年级小学生共3045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有3.4%的小学生制订过自杀计划,1.3%的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学者蔡军在长沙市城乡随机抽取六所学校的1060人(城市796人,乡村264人)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城乡小学生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8.3%。
席居哲指出,同样令人担忧的是,2016年一项对北京某重点高校的调查显示,该校有3%的新生厌恶学习,4.4%的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电子产品让现代人更孤独
由于学习压力大,许多孩子为了逃避而躲进手机里,对手机的依赖变得越来越严重。“电子产品让现代人更孤独。”席居哲曾在大学本科生的课堂上做过一个游戏。父亲节时,他要求学生把在微信里写给爸爸的话,打电话对爸爸读出来。一名女生拨通了爸爸的电话,说:“爸爸,我爱你。”另一名男生也在电话里说:“亲爱的爸爸,我今天特别想对你说三个字,感谢你,生了我养了我。”两位爸爸都稍稍迟疑了一会儿,然后,他们都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回答。女生的爸爸说:“孩子,你想要什么就直接说,别这么委婉。”男生的爸爸说:“孩子,如果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你就跟爸爸说,你要觉得大学不想上了,咱就回家。”
这节课,席居哲让同学们讨论,不少同学都哭了。
对此,来自加拿大的教育工作者、全球教师奖获得者阿尔芒·杜塞(Armand Doucet)先生也有同感。他说,“看微信朋友圈,觉得世界很美好。很少有人把自己的不愉快发到朋友圈。”当有人在微信上给你留言时,你会很在意,担心对方着急,必须赶快回复。但实际上,“人与人真实相处的关系,远比在微信上回不回复的关系重要得多。”
阿尔芒·杜塞的家庭有一个规则,他和妻子回家之后,就要把手机放在桌子上,不看手机,一直和孩子们在一起,直到他们睡觉。而且他们从不把手机拿进卧室。“如果我们都拿着手机和手机在交流的话,我们夫妻关系怎么来沟通和交流呢?我们不想让对方觉得手机比我们更重要。”他说。
聚焦一个问题反而使问题变得固着
席居哲认为,人偶尔感到不舒服、焦虑,其实是件积极的事。一个正常的人,就是“痛并快乐着”,人的情绪是复杂的,焦虑往往为生存起到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