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报道:香港经济欲借科创实现转型业界
参考消息网5月19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网站5月18日发表题为《香港经济:后疫情时代能否转型国际科创中心》的报道,全文摘编如下:
香港的经济结构非常独特,服务业占比全球最高,超过93%。其中最大的两根支柱是贸易物流和金融服务,分别占经济的20%左右。
如果近距离观察,不难发现奇怪之处——几乎没有制造业的香港,却是全球第六大商品输出地。
香港中文大学的经济学家庄太量解释说,香港主要从转口贸易中获利,而转口贸易之所以有利可图,在于部分国家对于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区别对待。
但在中美持续对峙的大背景下,转口贸易浮现危机。比如2019年9月,正值中美贸易战高峰,香港出口货值单月同比下跌达7.3%。2020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取消美国给予香港的贸易特殊地位。这成为悬在香港头上的乌云,常年占比最大的产业可能说没就没。
另一大支柱金融业,依然在低迷经济中稳健增长。但金融行业也有问题——吸纳就业能力极差,占经济20%左右,却仅创造6%至7%的职位。这使得大量就业人口被挤压进餐饮、零售业,从事低端岗位。后果是拉大贫富差距,阻碍社会流动性。在疫情中,这些低端岗位受冲击最大、恢复最慢,进一步放大了问题。
对香港来说,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后疫情时代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的报告称,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都在产业转移浪潮中保留了相当可观的制造业,还在持续的科创投入中摆脱重资本重人力的传统制造业,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反观香港,制造业完全外流,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如何学习新加坡等经济体,打造多元化、有活力的经济?从业界到专家,都把目光投向科创。
香港经济及商业策略研究所副总监邓希炜对媒体表示,香港的未来,是发展创造基于科技与研发的知识型经济。除了加大财政投入科研的力度以及吸引人才和企业回流,还要让香港经济再工业化,为科研及初创建立完整生态环境。
香港特区政府似乎已着手转型。2015年11月,特区政府组建创新及科技局,目的就是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
香港投资推广署署长傅仲森也认为,科创能创造大量人工智能、数据分析、高级编程等全新工作岗位。
这并不意味着香港就此走上科创坦途,并改善经济结构。目前,香港科创领域的规模依然有限,“再工业化”也很艰难。而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在创业过程中会转为创业成本。